孩子这些让妈妈焦虑的表现,原来不用担心
来源:来源:芜湖广济医院
时间:2021-10-27 16:38:07
在这么多年的儿保门诊中,我看到有一些孩子正常的表现,或者不算正常但没有妨碍的表现会让妈妈们焦虑。
牙齿
1.出牙迟
很多家长以为宝宝10个月还没有长牙就是太迟了,是不是要补钙。
其实,宝宝出牙的时间有很大的个体差异,可以早到4个月,也可以晚到15个月,2010年美国儿科学会与美国联邦妇幼保健局共同发表的「儿童口腔健康指南」建议乳牙18月龄仍然未萌出的儿童需转诊专科医生。
宝宝才10个月的话,再耐心地等等吧!
2. 乳牙上门牙缝隙大
很多宝宝乳牙上门牙的缝隙很大,但是随着旁边牙齿的萌出,这个缝隙会变小。
并且乳牙缝隙稍大一些其实是好现象,因为恒牙比乳牙数目多,换牙后恒牙拥挤、不整齐的可能性更小一些。
3. 牙齿黑黑的
有些孩子牙齿有很多黑色的斑块,家长以为是长蛀牙了,如果仔细看,可能会发现只是外表有色素的沉着,但是牙齿并没有缺损,这样的色素沉着不影响健康。
色素沉着的原因还不太清楚,可能和口腔的菌群、唾液的成分有关系,所以有些妈妈会疑惑,明明自己刷牙做得很好了,宝宝的牙齿却不如邻居不刷牙的孩子的牙齿白。
不过,所有的孩子都需要定期看牙医,不要听我说这不影响健康,就不管了哦。
4. 新换的门牙锯齿样,黄黄的
6-7岁的孩子开始换牙,可是新换的门牙怎么没有乳牙白?门牙上还有小锯齿,真是不好看!
门牙的切端是由几个切牙乳头逐渐融合而成,就像我们并拢的几个指头一样。刚萌出的切牙保留了乳头的形状,所以呈锯齿状。牙齿萌出后,随着咀嚼磨耗,切牙乳头逐渐磨平,最初的模样也就慢慢变化了,所以我们成人的门牙没有锯齿状。
那新萌出的门牙为什么黄呢?它是有点黄,但也是正常的黄,主要是队友旁边的乳牙太白了。
牙齿最外层是釉质,中间层是牙本质。牙本质的颜色是淡黄色的,牙釉质矿化越好,就越透明,越能显露出下层牙本质的淡黄色。
恒牙的牙釉质矿化程度更好,所以更透明,就透出了下面牙本质的黄色了。乳牙虽然白白的很好看,但是因为矿化程度比较低,往往一旦长蛀牙,发展就很快。
骨骼
1. 肋骨外翻
大部分的婴儿会出现肋骨外翻,如果家长上网搜索,可能会以为孩子有缺钙、佝偻病。
其实肋骨外翻是正常的生理现象,原因还不明确,推测可能是婴幼儿从卧位到坐、站位的胸廓正常发育现象。
肋骨外翻不会影响孩子的健康,并且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会有变平的趋势。
2. 枕秃
十个孩子九个秃,枕秃是婴儿期毛发发育的独特表现,不是缺钙和佝偻病。
这是因为宝宝的头发进入休止期(停止生长),因为摩擦脱落造成的,大多数孩子在2岁左右发量就正常了。
3. 前囟闭合早于1岁,或者晚于1岁半
很多家人以为前囟要在1岁到一岁半之间闭合才是正常的,早了担心会头长不大影响智力,晚了担心是缺钙佝偻病。
其实孩子们前囟闭合的时间有很大的个体差异,正常儿童前囟最早闭合年龄是3月龄,3岁后前囟没有闭合才是延迟闭合。
4. 扁平足、踝外翻
宝宝会走路了,很多妈妈注意到,宝宝的脚掌怎么是平平的?站立的时候,脚踝也是向内弯的。这会不会导致宝宝的脚越来越“变形”,要不要去看骨科做一个功能鞋垫?
其实,几乎所有5岁以内的宝宝都是扁平足,这种正常的扁平足有一个特点,就是有弹性、可以变化的。
在孩子躺着的时候还是可以看到小小足弓的,如果孩子踮起脚尖,足弓就更明显了,但是站起来的时候小小的足弓就被体重给压得看不到了。因为孩子的脚没有足弓,脚内侧贴着地面,所有柔软的脚踝也就向内弯曲了。
孩子的足弓在5岁之后逐渐成型,到15-16岁时,足部发育才基本完成,这时95%的孩子的脚能够发展出正常的足弓。
如果孩子踮脚走能够看到足弓,通常观察就可以了,使用定制的矫形装置或者鞋垫,并不能够促进足够的发育,不建议使用。
5. 足内八
单纯的内八(足内旋)通常是生理性的,通常是骨骼成熟过程中的正常表现。原因可能是脚掌向内弯(跖内收),小腿向内旋(胫骨内旋),或者大腿向内旋(股骨前倾),一般会随着成长而逐渐改善。
如果孩子还不到7-8岁,没有因为内八总摔跤,两边也基本上是对称的,只需定期体检时确认孩子的步态在逐渐改善就可以了。不需要X光检查,也不需要做物理疗法,或者戴矫形器,因为这些治疗不会促进内八的恢复。
6. O型腿、X型腿
2岁以下的宝宝,很多都是O型腿,很多爸爸妈妈会因为这个担心不已,但事实上这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。
在宝宝出生到18个月的时候,会有生理性的O型腿;而在18-24个月的时候,腿会变得直起来;可是到了24个月之后,又会逐渐变成X型腿,其中4岁左右X型腿会最为严重。
在4岁之后,X型腿逐渐好转;到了7岁之后,宝宝的腿型就和成年的时候差不多啦,不过成年人其实也有轻微的X型腿,大多数人都没有模特般笔直的大长腿。
如果孩子的腿型发育和上面的时间是吻合的,没有影响走路,两边是对称的,往往是正常的。如果你不确定,在体检的时候可以咨询儿科医生。
7. 踮脚走
很多孩子在刚刚开始站立和走路的时候,有时会踮着脚,但是他们能够自如地把足跟放下来。可是妈妈某度上一查,顿时吓坏了,说这是“脑瘫”、“自闭症”的表现。
发育正常的孩子出现暂时的踮脚走路,并不需要担心,这常见于10-18月龄的孩子,一般在2岁内会消失。如果孩子有持续地踮脚走,不能自如地把足跟放下来,或者痴迷于踮脚走,确实需要医生评估。
8. 腿纹不对称
现在宝宝的体检,医生通常都会看看宝宝的臀纹和大腿纹是不是对称。一旦孩子的腿纹不对称,家长就会特别担心孩子的髋关节有问题。
如果孩子有单侧的髋关节脱位,患侧的大腿向后上方脱位,所以这一侧的腿纹都可能向上移动,出现腿纹不对称。
但是腿纹还受皮下脂肪的影响,大约24%的婴儿腿纹都是不对称,如果单靠腿纹不对称就说孩子有髋关节脱位的风险,这可能导致很多没有必要的焦虑。
髋关节脱位的孩子在体格检查(例如髋关节外展、Galeazzi试验)的时候,医生也能够发现异常。
有研究发现,在105例腿纹不对称而转诊的孩子中,只有2例有髋关节的问题,并且这两例都有体格检查的异常。根据这个研究,如果腿纹不对称,但是体格检查正常的孩子,髋关节脱位的可能性是0。
如果孩子只是有腿纹不对称,但是医生评估并没有髋关节发育不良的高风险(例如孕晚期臀位、DDH家族史、打过蜡烛包等等),髋关节的体格检查也是正常的,通常并不需要担心。
9. 颅骨不规整
很多细心的家长会发现宝宝的头部的骨骼不是光滑规整的,有的额头上方有像发箍一样的条痕,有的后脑勺有一个三角形样的条痕。
这往往是正常的。
我们的颅骨原本就是几块骨头拼在一起的,前面发箍一样的条痕是额骨与顶骨的相接处,后面三角形的条痕,是枕骨和顶骨的相接处。
其他身体表现
1. 额头和后脑勺的红色胎记
很多宝宝在出生的时候额头、眼睑、后脑勺上有红色的胎记,常常在孩子哭闹的时候更明显,平静后颜色变淡。很多家长会担心这是血管瘤,影响孩子的颜值。
也有的胎记比较小、颜色浅,让家长误会是一片痱子或者湿疹。
这种红色胎记其实是新生儿红斑,也叫鲑鱼红斑。新生儿红斑还有很好听的名字,脸上的红斑,被称为天使之吻,脖子上的被称为鹳咬痕。这是毛细血管扩张造成的。
将近1/4的亚洲婴儿会有一块或者多块红斑,天使之吻往往会在 1-2 岁时消失(可能哭闹的时候还能看到一些红印),鹳咬痕往往不能完全消失,但通常会被头发挡住,不影响颜值。
新生儿红斑需要和其他的红色胎记鉴别,例如鲜红斑痣、葡萄酒色斑等等,如果你有疑惑请咨询医生。
2. 乳房结节
有些细心妈妈会发现几个月大的女宝宝乳房突起了,摸上去还有小的硬结。
这种两岁以内宝宝的乳房早发育,常常是因为生理性的性腺轴活跃,以及乳房对雌激素敏感造成的,被称为微小青春期。通常并不是家长们担心的吃的奶或者食物被添加了雌激素造成的。大多数宝宝在2岁以内乳房会回缩至正常。
如果发现宝宝有乳房结节,在体检的时候请咨询医生,如果医生考虑是微小青春期,就按照医生的建议定期观察,不要过于担心。
3. 包茎
96%的男宝宝出生的时候都有包茎,包皮紧紧包住龟头不能翻开,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,包皮口会逐渐松解,到3-10岁,会有越来越多的孩子能够将包皮翻开。
很多家长以为男孩子迟早要割包皮,割晚了会影响发育。其实生理性的包茎不会影响阴茎发育,包皮也不是一定要割的。割包皮有利有弊,家长可以和医生商量怎样最有利于自己孩子的健康利益。
4. 肛门旁的突起
有些宝宝在肛门旁出现小突起,家长们常常以为孩子是得了痔疮,可是仔细一看这个突起和痔疮不一样,颜色是粉红色或者玫瑰色,和旁边的皮肤几乎一样,孩子也没有疼痛和不舒服。
这样的突起,被叫做肛周角锥状隆起,并没有妨碍,也不需要治疗,只需要观察等待消失就可以了。
而痔疮往往可以看到扩张的静脉,有瘙痒和不舒服,如果痔疮形成了血栓,还会有明显的疼痛。
睡眠
1. 睡觉翻滚
孩子们睡觉通常是满床打滚,有家长会担心孩子是不是睡眠质量不够好。
其实,孩子翻滚的时候往往是在做梦,也就是出于快速眼动(REM)睡眠时期。REM睡眠和各种认知与身体机能的巩固有关系,婴幼儿REM睡眠占比比成人要高。
所以孩子睡觉满床滚是正常的,也是有益的。
2. 入睡出汗
很多孩子刚刚入睡的时候会出汗,尤其头部明显。一般过了上半夜之后,汗就慢慢消退了,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,不是缺钙造成的。
如果孩子整夜出汗,就需要考虑是不是环境温度过高,或者穿盖太厚了。
检查与检验
1. 远视储备不足
孩子需要用一个像照相机一样的视力筛查仪来排查弱视的风险。可是,有的时候检查后,医生会说孩子“远视储备不足”,有近视的风险,会让家长们焦虑。
实际上,视力筛查并不能准确评估“远视储备”,一般情况下婴幼儿也不需要检查远视储备。视力筛查还是该做,关于远视储备不足这个结论,你只需要呵呵应对就可以了。
2. 碱性磷酸酶增高
很多孩子体检会做一个碱性磷酸酶,如果结果偏高,医生会说孩子有佝偻病,需要维生素D加量。
事实上,儿童因为成骨细胞活跃,碱性磷酸酶活性高于成人。是不是真的增高呢?可以对照一下下面的各年龄组的正常值。
实际上,如果婴儿常规补充了400IU/天的维生素D,没有佝偻病的症状,并不需要体检时检查碱性磷酸酶。
3. 25羟维生素D低
有一些孩子体检的时候还会查25羟维生素D的水平,来看看缺不缺维生素D。
但是要注意的是,儿童维生素D缺乏的界值是50 nmol/L (20ng/mL),比成人的界值75 nmol/L (30ng/mL)要低。有一些医院的报告单用的参考值是成人的,导致一部分儿童被错误诊断为维生素D缺乏。
研究发现每天补充400IU的维生素D,持续12个月,97%的婴儿的维生素D的水平是在正常范围内的,目前关于佝偻病的全球共识中指出,不建议给健康儿童常规进行维生素D水平的检查。